帮教案例 | 少年的你无需再流浪

网站首页    成长故事    社工    帮教案例 | 少年的你无需再流浪

前言

 

点亮心光秉持着“用生命影响生命”的核心价值观,致力于为涉罪未成年人及未成年被害人提供专业化社会服务,使其脱离困境,健康成长,推动少年司法社会服务领域的专业化和规范化发展。

本案例节选于社工服务的总结、记录,从鲜活的案例中,能看到不同青少年的成长与蜕变,也能看到少年司法社工对专业的信念和坚守。

 

重新启航,我可以!

——帮助流浪未成年人回归社会

 

一、案例背景

 

(一)基本资料

 
 

小方(化名),瘦骨嶙峋,额头上的伤疤触目惊心,手臂上布满了大大小小的伤痕。他用空洞的目光望了望社会工作者,又低下了头,失神地看着拷住双手的手铐......

 

这是社会工作者第一次在看守所见到小方的场景,今年17岁的他,却已经流浪了10年,在饥饿难忍的情况下,偷拿了他人的贵重物品,尚未进行买卖,便被警方抓获。龙华区人民检察院综合小方的特殊情况,给予了小方附条件不起诉的机会,并委托深圳市点亮心光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社会工作者进行八个月的帮教。

(二)小方的成长经历

 
 

小方幼小时,妈妈带着姐姐离开了家,爸爸常年在外打工,从此小方在亲戚家轮流寄养,没有父母的关爱,小方有时候跑到山上过夜、有时候在街上流浪,而亲戚们忙于工作,常常过了好几天才发现小方不见了,小方无人管教下,饿了便捡垃圾吃,困了也随便找地方睡觉。

 

七岁时,爸爸把小方带来了深圳,极少见面的父亲让小方无法建立信任感,更不懂如何跟爸爸相处,爸爸要求小方读书、学武术,但小方都不喜欢,爸爸脾气很暴躁,经常打骂和体罚小方,每一次打骂都是驱逐,于是小方一次又一次地离家出走,一次又一次被爸爸找回,一直恶性循环。

 

十二岁时,在一次流浪过程中,小方因偷东西被警察发现,被送进了福利院,小方为了不让爸爸找到,使用了假名,一年后,苦苦寻找小方的爸爸终于找到了他,而小方回家后,面对的仍然是棍棒和责骂。

 

十三岁时,家里压抑的气氛让小方感到痛苦,一找到机会就逃离,从未在家呆满一个月。在流浪过程中,饥饿难忍的他偷拿了便利店的零食而被警察发现,从而送去了救助站。

 

十四岁时,小方仍然用假姓名在救助站住了一年,尽管救助站人群复杂,但他却感到安全和无虑,一想到爸爸会找到自己,小方就感到害怕。但不久后,爸爸还是找到了小方,而回家后没多久,小方再次离家出走。

 

十六岁时,小方已经在外流浪了两年,这一次偷了一条项链,而他已经达到了刑事责任年龄,因此被批准逮捕。他仍然不愿意告知工作人员家人的联系方式,直到看守所里见到了社会工作者......

 

看守所里的小方,与社会脱离太久,语言与人际交往功能严重下降,常常只能回答只言片语。第一次见小方,社会工作者只能知道他的名字;第二次见小方,社会工作者让小方信任了自己;第三次见小方,跟小方慢慢讲道理,相信小方能够慢慢恢复社会功能;第四次见小方,表达对小方的担忧与关爱;第五次见小方,小方终于说出了爸爸的名字......

(三)踏上寻亲之路

 
 

社会工作者根据小方提供的流浪地点信息,将寻亲地点锁定在流浪点附近,询问了周边的党群服务中心,希望能找到相关线索,但未果。随后根据姓名信息联系民警帮助寻人,仍然未果;最后通过小方提供的省份和城市信息,一步步咨询到村委,因出于对未成年人的保护,相关信息无法向他人透露,常在寻人过程中被质疑身份,多次向村委解释未能获取信任,但在坚持不懈的努力解释下,村委终于帮助寻人,而小方的爸爸原来就在小方的流浪点附近。联系上了家属,社会工作者通过与小方和家属的会谈,开始帮助小方踏上回归社会之路.....

 

二、案例分析

 

该案例存在的问题有,小方缺乏家庭的支持和社会的资源。核心需求为解决生活困难,获得社会支持,回到父母身边获得家庭支持。

 

三、服务计划

 

(一)服务目标

 
 

1、建立信任感,打开心扉,了解小方的真实想法,进行需求评估。

2、陪伴与注入希望,帮助小方增加自我社会生活能力。

3、缓解小方的生活困难。

4、解决小方作为流浪人口的黑户问题。

5、改善小方家庭的沟通和教育模式。

6、协助小方就业。

7、协助小方建立朋辈群体支持系统。

(二)服务理论及策略

 
 

1、运用优势视角理论,着重于挖掘服务对象自身的优点,帮助服务对象认识其优势,从而让其有信心解决其目前存在或潜在的问题。

 

流浪人员与社会脱节,小方行动和思维都变得迟缓,但社会工作者相信小方有恢复的能力,从建立信任感——注入希望与增能——解决生存问题——改善家庭关系——协助就业——建立长效支持系统——回归社会,帮助流浪未成年人掌握自身优势和社会资源优势,回归社会。

 

2、社会联结理论,社会联系是社会联结理论的核心概念,其构成成分包括:

 

(1)依附感。家庭和学校是青少年的重要依附对象,依附程度越高,犯罪行为就越少。社会工作者与小方建立链接,让小方敞开心扉,帮助小方学会释放情绪,学习与家人沟通。

 

(2)承担感。承担感是判断青少年是否把自己的时间和经历用在对于未来职业和教育上面,承担感越强,犯罪的可能性就越小。协助小方落户、就业,使其身份得到认同。

 

(3)参与感。青少年越是愿意参加组织活动,其接触犯罪亚文化的机会就越少,犯罪概率就越小。协助小方搭建朋辈群体,参与组织活动,建立长效情感链接。

 

(4)信念。青少年信念需要学校和家庭和社会的共同努力,当人们越是信仰共同的社会准则时,社会准则对其行为的约束力就越大。引导小方将自己的经历进行反思,鼓励小方帮助跟自己一样有需要的人,形成共同信念。

(三)服务程序

 
 

1、与小方及其家属分析存在问题和困难,建立互相信任关系。

2、根据问题的轻重缓急共同制定服务计划。

3、实施计划。

4、评估。

5、结案与回访。

 

四、实施过程

 

(一)阶段一:建立信任感与需求评估

 
 

社会工作者与小方建立了信任关系后,才慢慢了解到了他的内心世界。从小没有父母的关爱,内心敏感而自卑。小学一年级便辍学,文化水平低;爸爸的严管教育起了反效果,使小方提起爸爸便感到恐惧。多次离家出走的经历更让小方与社会脱节,连公共交通工具都不会搭乘,更难去跟别人交往。甚至小方连户口都没有,流浪多年尝试找工作都屡屡受挫。一方面小方需要重新习得生活技能,另一方面也渴望他人关爱。社会工作者通过与小方家属和小方共同协商,决定根据问题的轻重缓急逐步帮助小方回归社会。

(二)阶段二:陪伴与注入希望

 
 

小方脆弱而善良,他同情老人和小孩,希望自己能够为他们提供帮助,但却不知道能做什么;小方渴望朋友又羞于开口,他关心在看守所里认识不久的朋友,希望他也能有回归社会的机会;小方害怕爸爸又担心被打骂,他提起爸爸总是发抖,希望能够独立生活养活自己。社会工作者不断给与小方更多的耐心和包容,运用优势视角,一步步陪伴小方说出自己内心的感受,并鼓励小方做义工、主动结交朋友、与爸爸对话、尝试工作等。

 

经历了八个月的陪伴,小方脸上重现了笑容,在每次向离家出走的时候,会想起社会工作者的担忧;在遇到困扰的时候,会尝试向社会工作者咨询;在向社会工作者做出承诺时,小方也能尽量坚持遵守诺言。

(三)阶段三:社会救助与生活救助

 
 

社会工作者把小方从看守所接出来,小方回家不久后再次出现向离家出走的情况,小方主动联系了社会工作者,但坚持不回家。社会工作者经过多方的沟通和协助,与民政局和救助站共同暂时将小方安置在救助站,同时加强对家属的教育和沟通,小方爸爸也反思自己脾气暴躁,承诺不再进行体罚和过激责骂;社会工作者了解小方内心的想法,安抚小方的状态,最终小方愿意尝试克服对爸爸的害怕心理,鼓起勇气与爸爸多一些时间相处。

 

因小方家庭经济困难,且小方流浪多年,社会工作者了解了具体情况后,搜索合适的生活救助申请,最终成功申请到某项目基金的生活救助补助,帮助小方度过刚从看守所出来经济上的困难。

(四)阶段四:入户与办理身份证

 
 

黑户的小方找工作处处碰壁,落户是当务之急。原来小方的父母当时并未结婚便生下了小方,多年来小方经常离家出走,落户之事便一拖再拖。通过与相关工作人员的共同努力,一方面社会工作者向小方爸爸说明入户方式,并帮助小方与爸爸一起前往进行亲子鉴定,获取证明文件,另一方面向小方当地派出所进行解释与说明,携带相关文件申请落户。最终顺利帮助小方落户,并在一个月后办理了正式身份证。从此,小方便再也不是“找不到”的人。收到身份证的那一刻,小方拿着身份证反复地看,脸上露出了笑容,还拍下了照片,仿佛担心会失去这个身份,他是多么渴望被认可啊!

(五)阶段五:加强家庭教育与家庭沟通

 
 

小方在爸爸的打骂下成长,总是想起不愉快的经历。社会工作者定期与小方爸爸开展家庭教育。一方面纠正小方爸爸不良的教育方式,监督小方爸爸可能出现的不良教育行为;另一方面促进小方与爸爸的对话,鼓励小方正面面对爸爸,鼓励爸爸向小方表达爱意,修复亲子关系。

 

在与小方相处的八个月里,小方对爸爸的感情是“又爱又恨”,爱爸爸脾气好时候的关爱,恨爸爸脾气差时候的责骂,但随着小方心理状态的成熟,小方学会了尝试与爸爸对话的方式解决矛盾,而不是离家出走,他逐渐长大了。

(六)阶段六:协助就业

 
 

小方刚出看守所,当社会工作者带着小方融入社会时,小方感到迷惑,不懂得如何找工作,不懂得面试是什么;社会工作者帮助小方了解工作内容和形式,评估小方的需求,帮助小方链接就业资源,最终小方选择了在熟悉的家乡就业,并逐渐掌握了工作技能,受到了周边的好评。相信他能够不断积累工作经验,变成更好的他。

(七)阶段七:建立长效的朋辈群体支持系统

 
 

小方渴望爱,渴望朋友,社会工作者只能陪伴他走过这一段困难的日子,而真正能让小方持续获取情感支持的,更需要朋友的力量。社会工作者带着小方一起做义工活动,了解和认识过去小方生活里正能量的朋友,帮助小方与朋友重新建立联系。小方开始慢慢变得主动与温暖,逐渐学会表达自己的爱。到陪伴小方走到服务结束时,小方已能提出主动帮助弱势群体,并知道自己的能够做什么。自我认知、自信心、社会责任感均明显加强。

 

五、案例评估

 

社会工作者主要通过三点进行评估:一是对预期目标的完成效果进行评估;二是服务对象的改变;三是参与主体的评估。

 

(一)目标达成情况评估

 
 

1、由于小方情况特殊性,社会工作者在前期进行了大量时间建立信任感、陪伴和注入希望,效果明显,流浪人员小方内心世界重新被建构,在后期的服务中,小方非常信任社会工作者并配合社会工作者开展工作。优势视角的运用,也使得小方逐渐相信自己的能力,树立自信心,勇敢从流浪人员走向社会。

 

2、小方本身以及家庭经济困难,社会工作者缓解了小方的生活困难后,小方有了短暂的时间调整身体状态和精神状态,为下一步回归社会做准备。

 

3、小方的户口问题成功得到解决,不仅使得小方对社会工作者信任感进一步加深,更使得小方在社会上成为一个真正的人,拥有很多选择的机会。

 

4、复杂的家庭关系和成长背景让小方耿耿于怀,年少的小方经过八个月社会工作者的家庭指导,也学会了自己作为家庭成员必须要承担的家庭责任,无论小方的父亲过去对小方的偏激管教行为,小方也能够调整情绪,先想想父亲的好,再用父亲不足之处,表达出自己的感受,沟通方式得到改善。

 

5、小方的就业并不是一帆风顺,在失败中学会了成长,小方总结了工作经验,并逐渐明白自己工作的兴趣所在,服务结束期为自己未来的工作进行了职业规划。

 

6、长效的朋辈系统有利于小方情感有所依赖,小方的人际交往能力得到了提升,并学习了人际交往和使用社会生活的技巧,性格越来越开朗。

(二)服务对象评估

 
 

小方跟社会工作者说过一句话:“过去的我仿佛没活过,现在的我将重新启航,我可以,我相信需要帮助的其他人,他们也可以!”

 

在服务过程中,小方与社会工作者建立了信任感,并在整个陪伴过程中,不断增强自己的能力,顺利回归了社会,并且在最后,小方还有了帮助弱势群体的信念。小方的基本生活困难得到了解决,并能够自食其力,在力所能及的时候,帮助他人。

(三)参与主体评估

 
 

经过社会工作者开展为期八个月的系统帮教,通过检察院工作人员、服务对象与家长、社会工作者等多方面力量的共同努力,小方的整体帮教评估达到了回归社会的帮教目标。

 

六、结案

 

综合评估小方目前的状况,社会工作者认为原定的目标已经基本实现,且小方近期内将留在老家工作,生活状态较稳定。同时,小方的附条件不起诉考察期也已经到期,工作人员综合其刑事责任年龄、犯罪情节、认罪悔罪表现及帮教评估结果等,最终依法对其作出了相对不起诉处理。可以结案。

 

提前告诉小方及其家属即将结案,处理离别情绪,帮助小方梳理服务过程,认识自己的改变,称赞小方做出的努力,加强小方的信念感,鼓励小方为社会做贡献。同时让小方知道虽然结案了,但社会工作者仍然是小方忠诚的朋友,遇到问题还可以继续寻找社会工作者的支持。

 

七、服务反思

 

流浪未成年人是社会上的弱势群体,他们没有家庭的支持,脆弱而敏感;他们年纪还小,分不清善恶;他们早早辍学,工作困难重重。帮助他们回归社会,需要一步步解决他们的困难,既要帮助未成年人获取生存需要,也要帮助其拥有爱与归属。既要帮助流浪人员学会生存技能,也要帮助他们融入社会。切入点很多,工作很复杂,社会工作者的耐心与细心并不可少,当遭遇服务困境时,社会工作者需要以助人的信念感鼓励自己,更需要相信服务对象的成长,亦是社会工作者专业能力不断提升的体现。

 

小方已经重新启航,顺利回归了社会,但在社会的边缘角落里,还有许许多多个小方在流浪,他们没有归属感,迷茫而无力。社会工作者能帮助一个小方,但社会能够帮助更多的小方。让小方们的心灵不再流浪,需要社会给与流浪未成年人更多的关爱和包容,需要社会提供更多的资源支持,需要你我的共同努力。

 

八、作者简介

 

陈玉慧,深圳市点亮心光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社工。毕业于南方医科大学应用心理学专业,具有助理社会工作者师、三级心理咨询师职业资格,系统学习过焦点治疗、个案管理等工作模式。2015年至今一直在深圳的社会工作者行业工作,曾服务于社区领域,现服务于司法领域。

2019年11月6日 09:17
浏览量:0
收藏